向特首進言

 

香港資助小學校長會主席 梁兆棠

 

2012年,對香港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年頭,既有新一屆的區議會正式運作,又有新特首上場,轉眼九月份又有立法會選舉。所有這一切,都說明香港整個社會在人事及政治架構中將出現很大的變化。因此,在這變化中,教育界也不能獨善其身,故此, 我們也期望梁振英先生能為我們教育界紓緩解困,我們有以下的訴求:

(1)       本會非常認同要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現時政府就此項的課程提供了四十三萬的津貼,可作為聘用人員協助製作教材或容讓學校可聘用代課教師,算是一個不錯的舉措。但我們更期望教育局盡快提供更多具參考價值的教學資源套及相關的教學指引,使學校能盡快有效地推行。

(2)       由於香港特區政府一向以來沒有完善的人口政策,以致近年來在處理中、小學的班級編制方面,只能見步行步,造成個別地區學位不足,但一些地區則要縮班殺校,同時,政府又沒有更有效分流措施處理來自內地的學童,導致本港的學童要被迫他區上學。更甚的還影響了部份教師因學校縮班而要被迫轉校。故此,本會期望政府要制訂一套較為恰宜的人口政策,讓本港的學校不再有縮班殺校的陰影,教師們能在穩定的環境下進行教育工作,而學童也無須面對跨區上課的煎熬。

(3)       經過多年來的嘗試,本會認為小班教學對學童的學習確實有很多好處,讓學童在過程中有更多的參與,師生互動的機會也增加了,學童的生活更充實。故此,本會期望特區政府應制訂一個全港推行「小班教學」的時間表,使學校之間不會因班級人數有異而帶來分歧,讓學童得到更充份的照顧。

(4)       資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學童的學習也必須配合時代的發展,因此,我們非常贊同政府要運用資訊科技進行學習的概念。但很可惜的,政府在這方面的資源非常匱乏。除了未能提供足夠的資源讓有興趣的學校開發相關的電子教材外,對學校的硬件配套的津貼也非常不足,使學校要為開發資訊科技的學習籌劃經費,傷透腦筋,學校也因經費不足,而裹足不前,使教師未能更好地開展有關工作。故此,本會期望將特區政府應重新審視資訊科技的發展方向及資助模式,使全港學校都有更大的支援去推動資訊科技教育。

(5)       多年來,整個教育人員職繫架構及班級津貼等事宜已沒有進行檢討,架構已不符合現實的情況。其中包括:

(a)        由於現時中、小學教師的薪酬不是100%是學位教席,故很多已取得學位的教師只能領取非學位教師的薪酬。

(b)       教師工作是持續發展的專業,但現時的架構,文憑教師的薪級只由MPS14點至24點,往往使教師做了十年已到達頂薪點,比起其他專業稍遜,減低了教師發奮向上的動力。

(c)        現時的班級津貼的金額是十多年前制訂下來的,很多學校已是大型的校舍,每月的電費、水費及其他雜項經費等支出龎大,因而班級津貼絕不足夠應付學校的日常開支,故政府應要重新審視這個班級津貼的數目。

 

(6)       原本在2002年實施教育改革後,整個香港的校園生活比前較活潑,學生的體驗更為豐富多采,很可惜,自2004年政府推出TSA全港系統性評估,並刻意公佈各校學生的達標水平,因而讓學校又要重新走向「操練」的惡夢,不但令教師受苦,學生也有一定的壓力,尤其是小六學生,在學期末要應付學期試,全港系統評估及中一學科測驗,在短短個多月就有三個測試,他們面對的壓力多大啊!所以,本會期待政府應重新檢視TSA的價值,並需分階段取消小三、小六的TSA的評估,減輕學童之壓力。

(7)       近年來,政府因要推行問責制,制訂了校外評核及自評機制,不斷要求學校制訂各項計劃、進行評估,又要書寫報告,檔案越來越多,雖然,這類的文件無疑有一定的必要性,但卻間接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甚至有不少的時間為了完善文件,而未能專心致志地進行教導學童及與家長接觸,使教學質素下降;每天教師們做到筋疲力盡,疲憊不堪。除此之外,為了開拓更多資源,豐富學童的體驗,教師也要向各機構遞交計劃,爭取經費,完成後又要繕寫報告及召開分享會,花了不少時間處理非教學的工作。所以,本會認為政府當局應要重新檢視有關措施。

(8)       民主自由、人權的不斷發展,對社會進步本是應該倡導的,但不少市民及家長卻濫用了這些「口號」,經常對教育制度及教師的表現都作出一些非理性的批評,甚至有時過份挑剔。長此下去,學校的教師的尊嚴將被侵蝕,教師面對的壓力更加沈重。與此同時,作為管理學校的教育局人員,也往往為了讓家長「吐苦水」,便不斷接受家長的無理投訴,導致學校又要面對教育局人員的查詢及跟進,虛耗不少校內人員的時間。故此,本會認為政府應要正視這類投訴文化的蔓延,對投訴者作出合情合理解釋便對事件作出明確的交代,不要再增添學校的工作量,並應主動積極地推動「官、校、家、社」四位一體的共融文化。家長們要齊心合力,與政府、學校及社會一起為培育下一代,共同承擔、互助互勉,締造和諧的生活環境,才是學子之福啊!